樊锦诗再为敦煌事业捐资千万元
新华社兰州7月10日电(记者张玉洁)记者7月10日从樊锦诗从事敦煌文物工作60年座谈会上了解到,樊锦诗在继捐资1000万元支持敦煌学研究后,再次捐资1000万元用于敦煌文物事业和急需人才培养。会议宣布,一颗国际编号为381323号的小行星被命名为“樊锦诗星”。
樊锦诗在会上发言。新华社记者 张睿 摄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樊锦诗今年85岁。1963年,她从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毕业来到敦煌莫高窟,至今已从事敦煌文物事业整整60年,现为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
“樊锦诗全身心投入敦煌文物事业,不仅在敦煌石窟考古和文化遗产管理方面取得了重大学术成就,而且带领莫高窟人在文化遗产科学保护、有效管理利用方面走出了一条行之有效的道路,促使敦煌石窟保护从抢救性阶段迈向科学保护阶段。”敦煌研究院院长苏伯民说。
“敦煌塑造、成就了我,没有敦煌也没有我的今天。各项殊荣远远超出对我个人的表彰,荣誉应该属于敦煌研究院、属于甘肃省、属于中国文物界。”樊锦诗说,“服务敦煌是我终生的夙愿。”
今年,樊锦诗将她获得的“吕志和奖——世界文明奖”、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成就奖”奖金,以及个人积蓄共计2000万元捐出。一半已赠予北京大学教育基金会,以支持北京大学敦煌学的研究,开展相关的学术研究、人才培养、国际交流。当日,她将另一半捐赠给中国敦煌石窟保护研究基金会,用于推动敦煌石窟保护、研究、弘扬事业发展以及急需人才的培养。
国家文物局党组成员、副局长解冰(右)为樊锦诗(左)颁发捐赠证书。新华社记者张睿 摄
会议宣布,一颗国际编号为381323号的小行星被命名为“樊锦诗星”。该小行星由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发现、国际天文学联合会(IAU)小行星命名委员会批准命名。
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发布的公报认为,樊锦诗为中国石窟考古与保护做出了重大贡献,构建了“数字敦煌”和综合保护体系,为世界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了范例。
“樊锦诗星”模型及证书。新华社记者 张智敏 摄
当日,樊锦诗从事敦煌文物工作60年座谈会在甘肃省敦煌市举行。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