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乡县5名大学生采用数字化种养循环模式种粮6200亩,比当地农户亩均增产20% 每日观察
新时代 新征程 新伟业 |
内乡县5名大学生采用数字化种养循环模式种粮6200亩,比当地农户亩均增产20%——
智慧种田蹚出丰粮新路
(资料图)
6月13日,天气晴朗,内乡县数字化种养循环示范区的粮田大方内,数台播种机开足马力抢种秋粮。
“今年夏粮亩产比当地农户高出20%。”大学生吴祖坤播种秋粮,也播种下自己的梦想和希望。
曾经,离开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种地生活,是很多农村大学生的梦想。如今,吴祖坤等5名大学生,运用现代科技种植粮食6200亩,取得了良好收益,让“怎么种地、谁来种地”的时代课题有了新答案。
1比140——
农业从传统到现代
头戴一顶草帽,肩上搭着一条毛巾,在农田里工作的吴祖坤和他的团队伙伴们个个皮肤黝黑,浑身散发着浓郁的乡土气息,他们已经习惯了和泥土打交道的生活。
2021年,内乡县联手牧原集团,合力打造数字化种养循环示范区,县政府负责流转土地,牧原集团下属的牧原农业发展公司负责经营土地,主要是运用现代科技专门种植粮食。也就是从这时起,吴祖坤组建起了他的“90后”团队,他们5人的学历从本科到硕士,专业有学农业的、有学无人机的。2021年,他们种下了第一茬玉米。
29岁的吴祖坤毕业于南阳理工学院。他告诉记者:“我们综合采用卫星遥感数据、无人机多光谱扫描数据以及田间信息监测系统,通过摄像头、传感器等物联网将数据传输到终端,实时把控田间数据,及时开展农事管理。”
在提到传统农业与现代农业的变化时,吴祖坤以灌溉为例,用“1比140”进行了形象说明:“水源通过地下管道泵送到灌溉首部,利用固定式喷灌系统,1个人5天就能完成6200亩地的作业。而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同样的时间则需要140人。”
六减三增——
老把式点赞新农人
“有知识就是不一样,种地也能种出新名堂。”周边农村的老把式们对这群“90后”新农人竖起了大拇指。
“你看,只用轻点手机APP,就能监测水肥状态,按需配比,科学高效。”负责种植管理的张小红今年27岁,毕业于河南农业大学。她介绍说:“我们改造了项目区的水源工程,现在灌溉率基本能达到100%!这一点非常重要,而且是自动化精准喷灌,和传统灌溉相比节约用水30%;肥,通过测土配方和种养循环结合已减少了50%;利用了不少边角废料地,增地效果也非常明显……”
有了科技作支撑,吴祖坤的团队能把“六减(减水、减肥、减药、减碳、减人工、减物流)”和“三增(增地、增产、增效)”的目标提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
数字化种养循环示范区与牧原集团产业融合发展。使用牧原集团养殖场送来的肥水,平均每亩减少一半的化肥施用量,不但降低了生产成本、提升了粮食品质,而且能有效改善土壤结构。同时,粮食既可以送到附近的想念面业进行深加工,又可加工成配方饲料养猪,丰富群众的“菜篮子”。这就是“猪养田、田养猪”的生态种养循环模式。
增产20%——
挥洒青春收获希望
一台台新机具、一项项新技术的推广应用极大地提高了效益,解放了人力,让农业生产从过去的“体力活”变成了只需简单操作的“技术活”,为农村发展带来了新机遇、新空间。
“我们种的6200亩地有一半是岗坡丘陵,土质薄、灌溉难、产量低。如今,我们通过改造水源工程以及运用科技手段,夏粮亩均从2021年的730斤增长到今年的930斤,比当地农户高出20%。”吴祖坤认为,农村是片大有可为的广阔天地。 “我们未来的目标是:一人负责2000亩粮田,小麦、玉米两茬连作,全部达到‘吨粮田’的目标,实现亩均增产50%。计划今年把粮田扩种到2万亩,在2至3年内完成6.7万亩整体规划。”吴祖坤对未来充满了期许。 “新时代的大学生是先进生产力的优秀代表,内乡将致力为他们进行数字化种养循环以及推动农业现代化创造更好的条件,支撑科技创新在希望的田野上创造出更多更好的价值。”内乡县委书记张智广如是说。(全媒体记者 陈琰炜 徐海林)
标签: